打卡纪录(无班表)

打卡纪录(无班表) 是统计 未选班表 的打卡纪录。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打卡纪录与管理」,然后选择「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」,进入到打卡纪录(无班表)页面。此功能提供所有用户(员工)在 无班表 时的个人打卡纪录的浏览与管理。管理者可透过此功能快速查阅、管理或汇出所有员工的打卡信息。

点击「打卡时间」可查看更完整的打卡详细信息,包含:

  1. 打卡时间:打卡的时间(年月日时分)
  2. GPS 位置:显示打卡时所在位置的经纬度或地址信息。
  3. Wi-Fi:记录员工当下所连接的 Wi-Fi 热点。
  4. IP:显示打卡设备连接网络的 IP 位址。
  5. NFC:若采用 NFC 打卡,系统会显示对应的感应标签信息。
  6. 蓝牙:若使用蓝牙打卡,则会显示蓝牙信号及设备信息。
  7. 打卡类别:标示「正常班」、「加班」等。
  8. 打卡点:显示员工实际打卡的地点,可能为分公司、部门或固定打卡点。
  9. 打卡方式:指出员工透过何种方式进行打卡。
  10. 照片:拍照上传的照片

查看用户(员工)打卡纪录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 > 任一员工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打卡纪录与管理」,然后选择「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」,接着选择「任一员工」,进入到该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。此页面显示用户(员工)本月 1 日至今的打卡纪录,并使用不同图标与标记来说明各种打卡情况:

  • 紫色加班:表示加班打卡。
  • 深蓝色 M 字:显示由管理者手动添加的打卡纪录。
  • 橘色 A 字:表示审核者尚未核准此笔补打卡纪录。
  • 浅蓝色 A 字:代表已审核通过的补打卡纪录。

若打卡纪录上有橘色 A 字,代表该笔为补打卡纪录,尚未经审核,因此不会包含在汇出数据中。待审核通过后,该纪录才会纳入汇出数据,且符号改为浅蓝色 A 字

打卡纪录仅显示用户(员工)到职日与正式入职日期之后的纪录,如果管理者看不到用户(员工)打卡纪录,有可能是该名用户(员工)的到职日与正式入职日期错误,例如填写为未来日期。请务必先到个人资料确认到职日/正式入职日期正确,路径如下: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人事 > 个人资料 > 个人资料编辑页面 > 到职日/正式入职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人事」,再选择「个人资料」,接着点击「任一员工」,即可进入个人资料编辑页面,查看到职日,或是正式入职日期。

查看不同时间

选择不同时间区段,可以进一步查看更多打卡纪录。


总时数计算(无班表)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 > 任一员工 > 总时数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打卡纪录与管理」,然后选择「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」,接着选择「任一员工」,进入到该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。其中「总时数」为指定时间区段内,所有 无班表 打卡纪录的 结束时间 减去 开始时间 的总和。由于无班表的打卡机制并未事先定义上下班时段,因此系统将依据每次的「开始打卡」与「结束打卡」配对,累计计算时数。

常见异常

  1. 不完整的打卡纪录
    • 若员工仅有「开始打卡」但没有对应的「结束打卡」(或反之),会导致计算时数错误。
    • 建议员工或管理者尽速补齐纪录,以免影响薪资计算。
  2. 多余的打卡纪录
    • 若员工在相同时段内出现多次「开始打卡」或「结束打卡」的重复纪录,系统在运算时可能生成不正确的数值。
    • 请员工或管理者删除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打卡纪录,以确保总时数计算正确。
  3. 缺少的打卡纪录
    • 若员工漏打卡或忘记打卡,便会出现缺漏,使无法完成成对的「开始打卡」与「结束打卡」。
    • 请员工利用「补打卡」功能进行补登,或由管理者在管理模式添加纪录。

建议做法

  • 员工端

    1. 留意每次打卡後,系统是否显示成功打卡的时间及状态。
    2. 定期透过「所有打卡纪录」检查个人打卡信息,若发现多余或缺少纪录,及时调整或通知管理者。
  • 管理者端

    1. 定期稽核员工打卡纪录,特别是异常或遗漏的情况。
    2. 若员工提出缺漏或错误申诉,可在后台协助添加、删除或修改纪录。
    3. 透过报表或统计工具检核各部门员工的总时数,协助后续薪资核算或人力调度。

透过上述步骤与处理方式,能确保「无班表」打卡的总时数计算正确与有效,提高整体考勤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。


添加打卡纪录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 > 任一员工 > 添加打卡纪录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打卡纪录与管理」,然后选择「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」,接着选择「任一员工」,进入到该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。当用户(员工)忘记打卡或打卡时选错班别时。管理者可添加用户(员工)的打卡纪录,确保打卡纪录正确与完整。


删除打卡纪录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 > 任一员工 > 选择要删除的打卡纪录 > 删除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打卡纪录与管理」,然后选择「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」,接着选择「任一员工」,进入到该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。管理者可以删除用户(员工)的某笔打卡纪录。


修改打卡纪录

刷点没有修改打卡纪录的功能,如有错误,请删调试误的纪录後,再添加一笔新的打卡纪录。


查看用户(员工)打卡备注

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 > 任一员工 > 点击打卡时间

管理者可以在「管理模式」的「首页」点击「打卡纪录与管理」,然后选择「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」,接着选择「任一员工」,进入到该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。管理者可在此查看用户(员工)打卡时填写的备注。


下载打卡纪录(无班表)照片

若用户 (员工) 在打卡时有附上打卡时拍摄的照片,管理者可以透过以下的方式下载图片:

  1. 管理者在管理模式中点击打卡纪录与管理。
  2. 点击打卡纪录 (无班表) ,并且选择员工。
  3. 选择并查看打卡纪录。
  4. 点击照片,选择右上角的分享按钮。
  5. 在分享页面可以选择下载到手机或是分享到其他软件进行下载。

常见问题与解答

Q1:无班表打卡纪录是什麽?

A: 「无班表打卡纪录」功能是为了管理那些未设置固定班表的用户(员工)所设计的。它主要用于统计这些员工的打卡纪录,并提供管理者一个集中浏览、管理及汇出所有员工无班表时段打卡信息的介面。

Q2:如何进入无班表打卡纪录管理页面?

A: 您可以透过以下路径进入无班表打卡纪录的管理页面: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。

Q3:无班表打卡纪录包含哪些详细信息?

A: 点击单一打卡纪录的时间,可以查看更完整的详细信息,包括:打卡时间、GPS 位置、Wi-Fi 热点、IP 位址、NFC 感应标签信息(若适用)、蓝牙信号及设备信息(若适用)、打卡类别(例如:正常班、加班)、实际打卡地点以及打卡方式(例如:APP、网页)。此外,如果员工上传了照片,也可以在此查看。

Q4:如何查看特定员工的无班表打卡纪录?

A: 进入无班表打卡纪录页面後,选择特定的员工即可进入该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。此页面默认显示该员工本月 1 日至今的纪录。您可以透过选择不同的时间区段来查看更多历史纪录。

Q5:在员工打卡纪录页面中,不同图标代表什麽意思?

A: 在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中,不同的图标和标记代表不同的打卡情况:紫色加班:表示该笔为加班打卡纪录。深蓝色 M 字:表示该笔打卡纪录是由管理者手动添加的。橘色 A 字:表示该笔为补打卡纪录,且尚未通过审核。未经审核的补打卡纪录不会包含在汇出数据中。浅蓝色 A 字:表示该笔为补打卡纪录,且已通过审核。审核通过后,该纪录会纳入汇出数据。

Q6:如果看不到员工的打卡纪录,可能是什麽原因?

A: 如果管理者看不到特定员工的打卡纪录,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该员工的到职日或正式入职日期设置错误,例如设置为未来的日期。请务必到个人资料编辑页面(路径:首页 > 管理模式 > 人事 > 个人资料 > 个人资料编辑页面)确认该员工的到职日/正式入职日期是否正确。

Q7:无班表打卡纪录的总时数是如何计算的?

A: 在无班表打卡机制下,总时数的计算是将指定时间区段内,所有「结束打卡」与「开始打卡」配对的时长累计相加。由于没有默认的上下班时段,系统会依照每次的「开始打卡」和「结束打卡」纪录来进行时数计算。

Q8:如何添加、删除或修改无班表打卡纪录?

A: 管理者可以透过以下路径找到添加和删除打卡纪录的功能:首页 > 管理模式 > 打卡纪录与管理 > 打卡纪录(无班表) > 任一员工。点击进入特定员工的打卡纪录页面後,可以找到「添加打卡纪录」的选项,或选择要删除的纪录后点击「删除」。请注意,当前系统没有直接修改打卡纪录的功能,如果需要修改,请先删调试误的纪录,然后再添加一笔新的正确纪录。管理者也可以在此查看员工在打卡时填写的备注。

Q9:为何员工看到的补休时数与实际纪录不同?

A:若员工看到的补休时数与实际记录不同,这可能是因为该员工过去有提出补休申请但审核者尚未核准,申请时会先扣除补休时数,导致显示的补休时数与实际纪录不一致。除提出申请的员工与对应审核者外,除非审核通过,不然管理者是无法看到尚未审核的补休申请。请直接联系负责审核的管理员完成审核,或请员工删除该笔补休申请。



本手册力求内容准确和完整,但若有错误、遗漏或更新,恕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,且内容可随时修改而不另行通知。使用本手册或其下载内容所造成的任何损害,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故障、数据丢失或权益受损,本手册及相关方概不负责。用户应自行承担风险。